Required Courses | Elective Courses | ||
---|---|---|---|
Topical Courses | Regional Courses | Optional Courses |
本科目介紹了廣泛的主題,關鍵概念和全球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以及國家政治經濟體如何融入全球體系。科目上半部分,我們將介紹一些方法論,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哲學,全球政治經濟體系的歷史,當代的爭議和可能的未來。科目下半部分,我們將介紹學者們所建構的全球政治經濟學主要理論,包括經濟民族主義,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批判理論。擁有國際關係或經濟學的知識將有助於本科目的學習,但不是絕對必要的。本科目的目的是提供了解世界體系運作的理論基礎,並為全球政治經濟學涵蓋的許多領域進一步開展更專業的研究。
本科目介紹國際關係的主要理論,並特別側重展示理論對當代世界秩序的適用性。本科目亦討論不同理論間的優點與局限性,以作為國際關係研究的基礎。
本科目集中討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及研究資料分析技巧應用,培養學員以社會科學學術探究中採用的設計為本研究模式,研習本地﹑地域或全球課題。內容包括研究設計的基礎概念、資料搜集策略及質性與量性資料分析技巧等。本科目應用質性及量性研究方法分析全球政治經濟議題。
本科目將宏觀經濟學理論應用於現實世界層面上,並將探討國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處境及危機的由來,近年對全球金融機構實施的緩解措施亦將作出分析。
本科目探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本質、演變及其對亞洲公司和組織之影響。此外,本科目亦探討全球金融 機構的角色及議題,特別在國際貿易與投資方面。不同個案的研究將有助認識及理解跨國貿易與投資的特性和挑戰,及應對相關的機遇與威脅。科目焦點將放在國際貿易、金融規條及實際政策對在亞洲營運的公司及機構所產生的正負面作用,並關注新近發展的多哈會談及G20峰會的興起。
本科目由兩個密切相關和互補的部分組成。經濟部分是描述和解釋國際投資的起源,形式和後果。本科目會集中探討外國直接投資(FDI)、國際投資組合投資、政府和國際機構所發揮的作用。商業部分是描述和解釋跨國企業(MNEs/TNEs)在世界經濟和全球商業領域中扮演的角色。本科目會集中探討跨國企業的戰略、戰術、運作和日益重要的監管事項。
2010年爆發的貨幣戰爭不僅削弱了世界先進經濟體的金融基礎,還削弱了G3貨幣(美元,歐元和日元)的貨幣功能。這給中國人民幣提供了機會去挑戰G3貨幣的全球主導地位。這個結構性的變化,將在未來幾十年將全球政治經濟和貨幣體系帶來轉變,為未來的貨幣戰爭增添一個新的成員 - 中國。與此同時,在全球政、經發展重新定位以適應人民幣在全球系統中影響力日增的情況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推動結構性改革,以圓他的「中國夢」。
本課程包括貨幣戰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通過將中國的發展融入貨幣戰爭環境,使學生了解中國大陸未來的變化以及它們將如何影響全球貨幣體系和政治經濟。課程會包含一些基本經濟學概念,利用貨幣戰爭發展來解釋人民幣升值,中國開放背後的政治和經濟挑戰以及中國在影響世界經濟未來的政策和金融發展方面的演變。
能源驅動現代世界的發展。各種化石燃料和核能等充足而廉價的能源供應持續推動人類文明從各方面產生演變。無論是電力或汽油、柴油、天然氣和石化產品等石油產品,對保持世界經濟發展尤其重要,更是一些發展中國家脫貧的關鍵。能源問題不時成爲新聞頭條,包括能源短缺和中斷,汽油和柴油價格飆升,許多發達國家的嚴重發電危機,以及發展中國家無法承受高昂的能源價格等等。這些問題引發不少政治和經濟影響。全球不穩定的能源供應將是未來其中一大政治問題。
本課程旨在對全球能源市場這學科上提供嚴謹和系統性的概述,讓同學深入了解這個全球其中一個最複雜和資本密集型的經濟系統。本課程將教授一般能源市場的行內術語、能源測量方法;供應和需求的平衡及其含義;各類型能源市場如何運作及其關聯性;訂立能源政策的影響因素和原則;以及推動世界能源市場的關鍵和未來將出現的問題。
本課程主要利用基於事實和數據的信息和見解,並輔以有力的框架來幫助同學明辨這些課題一般的看法或誤解,從而對能源問題作出全面和實際的理解。
本科目介紹了過去數個世紀以來出現的國際法制度。我們將研究其歷史發展,當代結構和內容:戰爭法,人道主義法和人權法,國際刑法,條約,環境法和世界貿易法。本科目旨在提供基礎知識和熟悉重要的法律制度和原則,以及對法律權力和限制的理解。作為介紹導論性科目,不需要先前的知識。本科目與GPE的其他幾個領域有關,因為法律是世界體系的體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科目介紹了政治心理學的混合領域 - 社會心理學與政治學之間的混合 - 特別側重於與GPE的傳統關注重疊的領域。我們將考察進化心理學和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的心理基礎;宣傳輿論的心理動態;激進和恐怖主義的心理學;國家身份和其他形式的身份;和經濟心理學。作為導論性課程,不需要先前的知識,然而社會心理學的先前學習將會有所幫助。本科目與國際關係的各個方面有間接關係,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它為GPE中的問題提供了非常不同的方法。
本課程研習全球政治經濟與環境變化之間的聯繫。課程的第一部分探討當代環境變化的全球性,評價不同理論如何將這些變化解釋為政治經濟鬥爭的驅動因素和後果。課程的第二部分應用相關理論分析各種物理和政治條件下的環境生產、退化和保護,特別關注各行動者和機構如何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環境變化並受影響。
此课程探索在现代社会中与全球公民相关的概念和议题。透过不同的理论和角度,学生会在被指导下讨论全球化的急速进程及社会转变如何影响建构和发展出全球公民和全球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讨论范围包括全球公民的核心概念与辩论、个人与全球共同体的关系、全球公民的道德价值与忧虑,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及福祉等。此课程会应用社会文化、政治及经济等视,让学生有机会深切反思全球公民的社会意义,以及如何共同建构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方法。
当前,世界面临着许多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挑战,无论是政府努力还是市场力量都无法有效解决这些挑战。福利服务难以应对预算限制。13亿人仍然生活在没有电的黑暗中。82 个国家的 3.45 亿人正面临严重的粮食不足问题。当现有的政治经济框架似乎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新的及创新的策略来解决未满足的社会需求。
社会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重新配置,以应对社会挑战,旨在提高社会福祉的成果,并必然包括民间社会参与者的参与”。意欲从一自下而上的集体代理方法对现有制度、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作可持续性的转变。成功的社会创新应该更有效益、高效率和可持续地创建一个基于社会正义和相互尊重以及通过公民参与来应对挑战的小区。这是一个具有新的协作形式、能力有所提升、权力关系更平等和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的小区。如果社会创新融入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社会生活最终将会发生转变。
在經歷數十年經濟成長之後,東亞發達經濟體如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和日本都步入了「高收入陷阱」:它們正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包括人口老齡化、工資增長停滯、資產泡沫以及高企的房價等等。在這一境遇下,上述社會內部的不平等現象加劇,本土身份認同感增強,保護主義也開始廣受支持。本科目將詳細檢視上述東亞發達經濟體面對的種種挑戰。
本科目探討香港與澳門所建立的雙邊關係,著眼於香港與澳門的獨特地位如作為中國的次主權地區並且自1997年回歸後同時享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與外國進行雙邊談判。除討論一國兩制下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結構性角色外,本科目亦會引用大量時事實例作為教學材料,展示香港及澳門與中國大陸的互動如何加強中國在海外的利益的獨特關係。
本科目介紹了美國的政治經濟學(政治和經濟制度的結構形成以及如何相互影響)和外交政策(政策的影響,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手段)。我們將研究從美國革命到現代期間美國政治經濟與外交政策的歷史發展,並研究未來可能發展的跡象。這包括:美國政治經濟體系的結構,包括法律,商業,政府,媒體和社會(包括輿論)。本科目旨在深入了解美國政府和社會,幫助了解國內政治發展和美國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本科目不需要先前的知識, IR和GPE的導論課程將會有所幫助。本科目與分析其他國家和地區政治經濟學以及比較政治學的課程有緊密關係。
本科目會以不同的方法分析歐盟政治學與它在國際政治的角色。除了教授有關歐洲整合及歐洲政策形成理論基礎,本科目亦會展示歐盟與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具體而言,本科目將涵蓋歐盟治理與體制安排,歐盟在國際關係及議題的角色及定位,以及歐盟面對的挑戰。
珠三角和長三角已發展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政治經濟的兩大區域引擎。本科目將重點探討(1)兩個區域的發展過程及其時空演變,尤其是珠三角和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及擴張;(2)在「一國兩制」及其他制度安排下的城際及省際關係;(3)兩個區域的合作和競爭,以及兩個區域與台灣和東南亞地區的互動等內容。學生將全面認識上述課題並學習嚴謹研究和分析在全球化和區域化背景下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目的、範圍和局限。
本科目討論中國的崛起對其外交政策以及全球作用的影響,具體題目包括中國的大戰略、硬實力與軟實力的上升,習近平的外交思想,中美關係,與其他大國如日本、俄國以及印度的關係,中國在亞洲熱點衝突中的作用,以及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日益上升的影響。
中國自1970年代末鄧小平發起“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開始了經濟改革。過去四十年的經濟轉型突出顯著。最重要的一個是將集中式和計劃型經濟轉型成市場(非市場)。此外,中國於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充分參與全球化。在這些內外部背景下,當代中國社會經歷了許多變化,面臨很多挑戰和機會。在這個科目中,將重點關注高等教育,不平等,移民,老齡化,腐敗和健康等幾個當代問題。他們的原因,問題,後果和影響將在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框架內進行探討。
課堂上將鼓勵討論。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的學習模式。想法可以被驗證;將會作出分析,形成判斷。這將進一步在一個富有創造性和令人鼓舞的環境中培養出一種智力對話的感覺。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最大貿易國,中國正採取多管齊下的政策去提升她在全球政治經濟領域的地位。本科目除了分析北京例如「一帶一路」藍圖與構建亞投行等新思路外,同時關注中國政府如何在與G20、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互動中爭取成為國際金融與地緣政治的「秩序厘定者」。北京希望通過雙贏與互惠的原則在全球多邊貿易、氣候變遷、貨品定價與食品供應方面提供世界一流的公共物品與服務。講師與同學還會從世界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討論中國與一系列重要國家與地區,包括美國、俄國、日本、南北韓、印度、東盟與歐盟的關係。
中國能否提升其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影響力取決於「中國模式」是否可以增加中國在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硬與軟實力。而以習近平作為核心的中央如何通過制度與機構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來提升國力將影響中國在全球不同領域的競爭力。本科目將以多元與跨學科的視野審視與分析大中華地區如何通過完成「一帶一路」與「中國製造2025」等宏圖來增加她影響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的籌碼。
本科目介紹恐佈主義、罪案與貪污,以及三者與政治和經濟間關係。科目內容鼓勵學生討論恐怖主義對國際及地區安全的影響,了解政府對恐怖主義和違法行為的容忍及不容忍態度,如何受制於兩者對經濟發展、政治領導自身利益、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並集中研究國際組織和國家在這些問題上的應對方案。
本科目旨在探討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經濟關係, 尤其是變化中的台灣認同對台灣對中國經濟政策的影響。本科目將分析台灣對中國開放其貿易和投資項目過程中引發的爭議。本科目將涉及國際政治經濟學和比較政治經濟學理論,並將檢視民族認同這一因素在對外經濟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作用。
為什麼世界上大多數社會都對膚色淺的人作正面差別待遇,而對膚色深的人作負面差別對待?為什麼社會規範經常限制女性等社會群體的自由?為什麼北方世界的國家富有,但南方世界的國家卻窮困?本課程試圖通過深入研究全球不平等的根源來回答諸如此類的問題,尤其關注個人(心理層面)及維持社會不平等的社會背景之間的互動。本課程大量借鑒多學科學術研究,闡明社會不平等的多層次預測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全球層面(例如帝國主義/(新)殖民主義、全球化、國際媒體)、文化層面(例如新自由主義、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種族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和個人層面(例如社會支配取向、微歧視、自我概念)的因素,以及各個層面如何相互構成。本課程強烈強調北方世界和南方世界的區域差異,並試圖突出不平等人際關係的主觀性質。有關社會不平等的主流霸權觀念,往往被誤認為是自然、穩定和牢固的。本課程會採用批判性方法,試圖分析並打破這些觀念。
修讀本科目之學生將有機會在一位或以上課程導師指導下作學術研究,並完成導師要求之作業。
修讀本科目之學生將有機會出訪香港以外的地方,以體驗及實踐全球政治經濟在不同社區的應用。本科目將會由一位或以上課程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必須於野外考察後繼續其獨立研究並完成導師要求之作業。
本科目讓學生在認可的合作機構中(不論中文大學內或外的機構)進行政策研究,並在導師的指導下獲取相關經驗。在整個學期中,學生將參與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主題每年不同),在與政策相關的研究、問卷調查和/或數據分析中獲取實習經驗。